為深入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2024年7月3日至5日,蚌埠學院經(jīng)濟與管理學院“遺夢徽州,魚你同行”暑期社會實踐團隊赴安徽省黃山市歙縣開展實踐活動。實踐團隊在孫雪潔、丁曉娜兩位老師的帶領下先后前往安徽徽州歷史博物館、歙縣瞻淇村、歙縣非遺展示館和陶行知紀念館進行實踐調(diào)研。

圖為實踐隊員與當?shù)鼐用裨诮涣鳌0霾簩W院經(jīng)濟與管理學院輔導員 孫雪潔 攝
7月3日,實踐團隊來到了安徽徽州歷史博物館,先后參觀了“天下徽州”、“遙憶徽州”、“尋根徽州”、“秋興徽州”、“夢里徽州”五大展區(qū),了解了徽州的發(fā)展史,參觀了唐代歙硯、宋代瓷器、元代石刻、明清時期的書畫作品。館中系列展陳、VR、多媒體投影等技術(shù),讓文物可看、可感、可互動,再現(xiàn)了徽州歷史的厚重與文化的繁榮,濃縮了徽州千年古韻。

圖為實踐隊員參觀徽州歷史博物館。蚌埠學院經(jīng)濟與管理學院輔導員 孫雪潔 攝
7月4日上午,實踐團隊來到了歙縣非遺傳承基地——瞻淇村,走進了非遺魚燈傳承人——汪觀海老師傅的工作坊,老師傅給實踐隊員介紹了瞻淇魚燈悠久的歷史淵源和精湛的制作技藝。瞻淇魚燈上的魚鱗是雙線魚鱗,利用模型勾勒,每條魚上都繪有獨特圖案,魚頭或魚尾上的蓮花代表出淤泥而不染,魚鰭上的火簇寓意紅紅火火,魚身上的祥云和如意寓意吉祥如意,魚腹上的水波圖案代表如魚得水。每年農(nóng)歷正月初二到十八,當?shù)囟紩M行魚燈巡游活動,以表達人們對來年順風順水、年年有魚的美好祈愿,以及人們對祖先文明的傳承和發(fā)展。
緊接著,實踐隊員來到了陳放魚燈的敦睦堂,推開大門,甬道處便放置了一條大青魚。繼續(xù)前行,映入眼簾的是各式各樣的魚燈。參觀結(jié)束后,團隊成員齊心協(xié)力舞動了一條大魚。通過此次的尋魚之行,實踐隊員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非遺傳承人的堅守,領略了生于斯、長于斯的人們熱烈而質(zhì)樸的精神世界。

圖為實踐隊員共同舞動瞻淇魚燈。蚌埠學院經(jīng)濟與管理學院輔導員 孫雪潔 攝
為了更好地繼承和發(fā)揚徽州魚燈技藝,7月4日下午,實踐團隊來到了歙縣非遺展示館,徽州魚燈非遺傳承人潘敏老師向團隊講解了魚燈的制作過程:扎魚骨架、糊魚皮、勾線繪圖、上色。實踐隊員們一同學習體驗了徽州魚燈的制作技藝,看似簡單的上色過程,實踐隊員們耗時五小時才完成,最終制作出了一條獨一無二的魚燈。隊員們近距離感受了徽州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了解到非遺傳承與制作的不易,增強了對非遺文化的保護意識和傳承精神。此外,隊員們還對館內(nèi)其他參觀人員進行了紙質(zhì)問卷調(diào)查,并為其介紹了徽州魚燈這一非遺文化。此次參觀,實踐隊員們深刻感受到了徽州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傳播了非遺魚燈故事,也期待更多人能夠走進徽州,共同感受徽文化的獨特魅力。

圖為團隊成員與潘敏老師的和影;罩莘沁z展示館成員 攝
7月5日,實踐團隊來到了陶行知紀念館,參觀了瞻仰廳、放像廳和書畫廳。瞻仰廳內(nèi)設有陶行知半身塑像,以及眾多領導人和名人的題詞。繞過廳堂,樓上便是放像廳和書畫廳。實踐隊員在觀看了陶行知先生的生平事跡和他所著書籍、文稿和書畫作品后,還學習了陶行知先生的四個教育思想,即“求知立志”、“小先生制”、“因材施教”、“愛滿天下”。此外,通過“求知立志”這幅壁畫,實踐隊員直觀體會到了陶行知先生的求知欲和立志精神。通過本次參觀學習,實踐隊員們體會到了陶行知思想對構(gòu)建區(qū)域教育文化的借鑒價值。
用腳步丈量土地,用目光探尋發(fā)展。非遺文化要代代守護、薪火相傳,又要守正創(chuàng)新、與時俱進。此次暑期“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蚌埠學院經(jīng)濟與管理學院“遺夢徽州,魚你同行”實踐團隊以徽州歷史文化為底蘊,深入挖掘古徽州文化的獨特魅力,增強新時代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明確對于傳承非遺傳統(tǒng)文化肩擔的重任,主動承擔起新時代的責任和使命。(通訊員 程捷)